English

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下一步怎样走

1999-08-13 来源:光明日报 董晓莉 我有话说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而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完善将对当前和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劳保与公费医疗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实施40多年以来,它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大城镇保障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严重地滞后于经济的发展。1998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会议,标志着中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试点、推广到运行的几个阶段,发展形势较为平稳。但是,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上给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时期,改革本身所带来的冲击对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了更为艰巨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它的顺利实施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改革身兼重任。

与这种情况相矛盾的是,面对政府的7次降息和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老百姓依然处于观望阶段。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百姓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认知度和信赖度低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百姓对医疗消费的预期不确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过去的近40年中,职工们享受着政府的免费医疗,几乎不知道保险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们需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二是一种旧制度虽然结束,但在人们的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惯性作用,有一个心理过渡期。三是社会福利的刚性,使得旧有的制度很难一下子就被彻底改造。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以下各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宣传的力度,让人们理解和认识医疗保险改革、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定位。以往百姓误把原有的医疗消费等同于合理的医疗消费,认为医疗保险在经历了改革后,仍应当保障其全部的医疗消费,把基本医疗保险水平等同于全部医疗保障水平。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我国以前实行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缺乏约束和制约机制,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并非“物尽其用”,也就是说,改革前的医疗消费并非合理的医疗消费。改革应着力于建立一个合理的体制,保障广大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二,确立良好的医、患、保三方关系,建立新的体系,形成新的格局。这就要求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介入,意味着由政府代表患者购买医疗服务、药品以及其他卫生服务。为了确保参保人员的利益以及保险资金合理有效的利用,保险方要对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及管理提出严格的要求。这种供需双方关系的变化,需要进行医院的补偿机制的改革,还需要进行药品价格管理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平衡,关系到医疗保险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能否赢得群众的信赖。

第三,社会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政府行为,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和调整,既要体现公平,还要体现效率,做到二者的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虽然把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定位在基本医疗的层次上,但如何分流高额医疗风险,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基本医疗保险的进程。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笔者认为,出路在于调动商业医疗保险经营者们的积极性,开发新的险种,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发展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并使其与商业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这将有助于扩展风险分散渠道,有助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的进程,使安全网更加牢固。

第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粗略的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的。从处于下游的参保人员的角度来说,应该学会算经济帐,算一算这种新的制度究竟为他们谋了多大的福利,应不应该支持这个制度;从处于上游的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说,更应着眼于社会福利与政治的关系,注意如何在政府制定的政策中体现公平与效率,如何保障社会的福利,以及如何以政治的稳定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问题。从处于中游的经办机构来讲,他们是政府政策的实施机构,是百姓与政府的纽带,无论是力度、程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受这两个部分的制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